返回首页

环球要闻:为什么要在香港上市(三)

来源:中港通话商业


(资料图片)

2011年中央政府推出关于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也采取了系列措施降低企业在香港上市的门槛并简化审批程序(如取消了港股上市456门槛,精简文件审批要求),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提供便利;鼓励更多大陆企业去香港进行人民币融资上市,加速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

在美国资本市场大肆做空中概股的背景下,部分中国公司已经考虑退出美国资本市场,转而寻求在香港上市;同时对许多内地企业来说未来境外IPO也更倾向于选择香港; 香港各银行不断提高对内地企业的借贷规模,也使许多企业乐于在香港进行IPO融资; 香港汇率较为稳定,相关的监管机制健全规范;从趋势来看,内地消费、医疗和资源类企业都比较容易获得香港市场的认可。

同时,境内资本市场的一些半管制半市场化的模式可能对很多企业的上市意愿和可能性存在重大影响,部分行业如类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网科技、医疗等企业存在上市障碍限制,另一个方面,新一届中国证监会发审委过于严厉的审核政策也导致部分企业望而却步,综合通过率甚至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企业纷纷改道海外市场上市。

随着2018年香港联交所针对新经济企业上市新规的落实,香港市场正式展开了新的发展历程,后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赴港挂牌融资,在这一波热潮下,香港资本市场将更加吸引和考验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眼光。

从特点上讲,新股上市首日获得高估值,小盘股上市首日超额收益高于大盘股,但后续动力不足。 观察2010年~2018年前三季度港股的新股表现,一般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市盈率高于恒指全年日均收益率,且从分散程度来看,近三年新股上市首日的市盈率逐渐向均值回归。将新股上市首日的市值按照是否高于50亿港元分为大盘股和小盘股,可以明显看到,上市首日小盘股表现亮眼,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而上市后30日“小盘股”上涨动力明显不足;相反,“大盘股”表现较为稳健。

新股“高估值”与”高破发“(51%)并存,港股新股定价或值得思考。我们定义港股上市首日最低价跌破发行价以及上市一个月以内的区间最低价跌破发行价为破发的概念,定义破发新股个数和当年发行数量的比值为“破发率”,可以看到港股2018年前三季度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达51%,而上市后1个月内破发率达81%。供给增加之下2018年新股破发率较2017年大幅上升,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股“高估值”和“高破发”并存,关于港股新股定价或值得思考。

标签: 资本市场 内地与香港 超额收益